全球今亮点!云吧|“以刀为笔”!云南这位艺术家让木板“生花”
油墨涂在雕刻着图案的木板上,将纸严丝合缝地铺上,固定好后,用布轻轻按压……随着最后一道上色工序的完成,一位在月亮下劳作的“花腰新娘”跃然纸上。为了完成这幅版画,白绍斌足足花了4个月的时间,虽然耗时,但他很享受这种“以刀为笔”在木板上创作的过程。
放弃“铁饭碗”钻研版画雕刻
白绍斌今年48岁,是一名傣族的版画艺术家。1月30日,春城晚报-开屏新闻记者来到玉溪市红塔区研和街道秀溪12组的一栋民房,也是一间版画工作室,白绍斌正在进行创作。
(相关资料图)
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,独特的刀味和木味,使它在中国的文化艺术史上,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。“我从小就喜欢木刻,30年前接触到版画后便深深地被其吸引,在木板上雕刻创作已经和我的生活融为了一体。”说起对版画的热爱,白绍斌难掩心中的喜悦。
他告诉记者,1993年,他通过玉溪师范学院张汉东教授认识了版画,自那之后,他对这种“以刀代笔”的创作形式很着迷,之后,他考入玉溪师范学院美术专业学习了3年。从学校毕业后,白绍斌放弃了当美术老师的“铁饭碗”,他跟着前辈们,继续钻研版画雕刻。
结合传统技艺创新版画技术
经过30年的积累,如今的白绍斌,对版画的创作、雕刻、印刷等技艺已是手法灵敏。在白绍斌看来,制作版画是智力和体力的结合,钻得愈深,白绍斌愈觉得版画博大精深且魅力无穷。
在钻研版画雕刻的同时,白绍斌将版画雕刻技艺与云南重彩画的绘画技艺进行结合,创新了版画的雕刻技术。
“传统的版画雕刻,一块板上最多只能雕刻三个颜色,完成一幅画要雕很多块板。画作的色彩越多,需要的板也就越多。” 白绍斌说,他在创作中进行调整后,可以将整幅作品都雕刻在同一张板上,但为了避免色彩的相互晕染,每次上色时,他也只能上3个以内的颜色。每次上色完成,就将已经上过的颜色部分抠除,如此反复,直至整幅画都完成上色。
“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版画在上色过程中出现的错版情况,而且也节省了板子。” 白绍斌说,这样的制作工艺,在整幅画印刷完成后,板子上的图案也一一被抠除,不能再进行印刷,所以这样的画又被称为“绝版木刻”。
把浓郁民族风情融入艺术创作
走进白绍斌的家,仿佛来到一座版画的艺术博物馆。“这是80×220cm的一组描述西双版纳风景的版画,叫《情缘版纳》,现在被江苏无锡博物馆收藏。”“这是取材于我的故乡——新平,表现花腰傣生活的版画,叫《花腰新娘》,这个系列我已经创作了8幅作品。”说起自己的 “得意之作”,白绍斌如数家珍。他告诉记者,云南少数民族风情浓郁,这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。
“民族的就是世界的!我在作品中融入了我对自己民族生活的理解,我希望自己创作的每一个人物、每一处风景,都带有自己独特的标签和我对故乡的情怀。” 白绍斌说,自己是一名花腰傣,他创作的作品,也都是取材于玉溪新平的花腰傣和西双版纳水傣的风土人情。
据了解,目前白绍斌以花腰傣和水傣为题材,已创作了近百幅傣族元素的版画作品。
让更多人认识版画和云南民族文化
在白绍斌的工作室里,陈列着一排排已经雕刻完成,或者刚雕出雏形的版画作品。“这是其他艺术家的作品,他们委托我将这些画作进行雕刻,用版画的形式表现油画、山水画等作品。”白绍斌说,目前,他和国内的300多名画家建立了合作。
“手工版画更立体,摸起来更有层次,相对于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数码版画,更具收藏价值,相对于油画,价格则更实惠。”白绍斌说,随着人们生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,手工版画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寻常人家。
耳濡目染之下,白绍斌15岁的儿子对版画的制作和印刷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。白绍斌说,中国版画起源于汉朝,有着悠久的历史,他希望通过传承和创作,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版画这门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艺术,了解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。
春城晚报—开屏新闻记者 李春丽 杨茜 摄影报道
一审 杨茜
责任编辑 易科彦
责任校对 袁熙
主编 严云
终审 曹婕